教学地点:
一、阳光文体中心深圳德君太极拳会馆总馆(桂庙路和月亮湾大道交叉口)
(每周五晚上7:00-9:00)
二、深圳湾体育中心二楼八号门教学点(春茧)
时间:周一、周五、 周六、周日上午9:00-11:00;
联系人:王老师
手机:13423823862(微信同号)
QQ:179204363 QQ群:52099695
谈太极拳的“拳从心出”
- 作者:
- 来源:
- 日期 : 2020-01-16
许多拳术比如查、华、炮、红等等现代被归属于“长拳”一类的武术,拳与掌向前攻击都是从腰际开始的,是“拳从腰出”。这些拳术古代被称为“外家拳”。传统武术还有“拳从心出”的规律或原则,就是拳与掌是沿着自己的胸正中线与敌人的连线往前攻击的,这种情况“外家拳”也是存在的。就是练“外家拳”的人有的从腰际出发运动的拳、掌往往也是随即变成沿着自己的胸正中线与敌人的连线冲向敌人的。而某些武术,比如形意拳,拳头则都是直接从自己的胸正中线出发钻出去攻击的。当然从腰际出发的拳、掌沿着自己的胸正中线与敌人的连线冲向敌人与拳、掌直接从自己的胸正中线出发的“拳从心出”是不同的。太极拳也是这种“拳从心出”的武术。不过太极拳的“拳从心出”与形意拳的“拳从心出”也是不同的。因为太极拳“从心出”的“拳”出发时是放松的,形意拳至少是“明劲”阶段的“从心出”的“拳”出发时则是由于极度外旋紧张而爆发力量的。
武术里“拳从心出”的“心”不是指位于左胸腔内的“心脏”,而是指由小腹至喉头的体表胸腹正中线。这种“心”不是指“心脏”的现象在古今语言里都是普遍存在的。甚至如中医所谓的“心痛”往往是指胸腹正中的胃脘部的疼痛,并不是指“心脏疼痛”;真正的“心脏疼痛”则是被称为“真心痛”的。不仅如此,“拳从心出”的“拳”也不是单单指“拳”,而是作为“拳”、“掌”、“指”等的代表的。这种情况古今语言里也是存在的。比如“沉船侧畔千帆过”的“帆”是“船”的一部分,其实,“船”上还有船蓬、甲板、船舷与乘船的人等等,“帆”则是作为这些的代表了。
太极拳为什么要“拳从心出”?众所周知,最短的攻击路线是任何武术所追求的。因为攻击路线越短,越容易使得敌人措手不及、攻击越不容易遭到敌人的破坏。而当自己与敌人相对时,自己的胸腹正中线与敌人的连线无疑是最短的攻击路线了,因为再也没有更加短一点的攻击路线了。然而,对于武术攻击而言,力量尽量大是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根据力学与经验,移动肢体的重量越重与肢体移动的速度越快,力量就越大。一个人肢体的重量是无法在瞬间增加的,肢体移动的速度则是可以在瞬间提高的,那就是适当增长“助跑”距离。现代“长拳”类武术的“拳从腰出”显然主要就是为了适当增长“助跑”距离,从而使得速度能够瞬间增快。而“拳从心出”显然是没有“拳从腰出”这样适当长的“助跑”距离的。那么,太极拳的“拳从心出”岂不是攻击力量不及“拳从腰出”了吗?其实不然。为什么呢?因为太极拳与现代“长拳”类武术的力量发生方法是不同的。什么不同呢?现代“长拳”类武术使用的力量是人类与生俱来习惯使用的杠杆性的力量。这种力量的计算公式是移动肢体的重量×肢体移动的速度。以拳为例,发生的方法就是肩臂局部肌肉的紧张收缩引起的杠杆作用使得拳头发生运动。因此,这种力量发生的方法是需要有适当长的“助跑”距离来提高速度从而增强力量的。太极拳使用的力量则是自古以来的人类十分不习惯使用的传递性的力量。发生的方式是极度的“松”、“沉”使得全身的力量骤然向下。虽然这种力量的计算公式仍然是移动肢体的重量×肢体移动的速度,但这向下的有效重量显然大于横向移动的有效重量,而且向下的速度可以更快于横向移动的速度;力量作用于地面,必然就有同样的反作用力作用于人体,在同样“松”、“沉”与“撑”等的作用下,人体中就发生了这种力量的传递,这种力量甚至可以远大于肩臂局部肌肉的紧张收缩引起的杠杆性的力量,显然,这种力量是无需有“助跑”距离的。因此,这样的力量发生方式可以达到力量发生之前毫无先兆、力量发生之时没有迹象,因此,太极拳的发劲被称为“劲则无形”。也因此,太极拳的“拳从心出”也就不奇怪了。
如此说来,太极拳一定是“拳从心出”的了。然而,由于传承中的失真,另外又由于“外家拳”的技法容易被接受因而容易掺入太极拳的传承,现代太极拳里这种“拳从心出”正在被淡化、修改与抛弃。这种被淡化、修改与抛弃表现在哪里呢?应该是怎样的呢?略举数例列述于下:
(一)搂膝拗步
许多人的搂膝拗步,手掌都是直接从“肩外”直线推向前方敌人的。这条直线与自己的胸正中线与敌人的连线俯视看形成一个三角形的角了。然而,对搂膝拗步加以分析,可以知道搂膝拗步前推的掌显然是模拟手掌贴着敌人攻击落空的手臂滑动最后接触到敌人进行攻击的。因此,这手掌应该是由“肩外”随着身体的转动,经过“肩内耳旁”,手掌再随着身体的转动被完全被动地移到自己的鼻前,然后沿着自己的胸正中线与敌人的连线继续滑向敌人,最终发劲攻击的。俯视看,这手掌移动的轨迹从“肩外”至向敌人运动是一条圆心在侧前外方的弧线。这“手掌经过肩内耳旁”连国家套路名家的李德印先生在他的著作里也是强调的,然而,不少自称练传统套路的人居然没有这样的概念。而且,以掌攻击人从自己的肩外向前推,力量是难以发挥的,世界上哪有这样的攻击方法?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动作,是必须纠正的。
(二)单鞭
许多人单鞭的左手都是随着转身移到自己已经形成弓步之左脚的上方然后竖直、掌心斜对前方,就像是刮反手耳光。左手移动的轨迹俯视看是一条圆心在自己后方的弧线。而单鞭从其动态看应该是双手引带敌人的右手至侧方致其落空,然后用勾手加以牵制,同时向前以掌攻击。因此,左手的竖掌是应该在弓步的形成之前,至少使得左手略微有一段沿着自己的胸正中线与敌人连线之移动的。
(三)搬揽捶
许多人搬揽捶的捶拳都成为“拳从腰出”了。其实,这拳在“搬”后是应该位于自己的胸腹正中线之肚脐上方然后随着弓步的形成向前移动的。这种“拳从腰出”明显是“外家拳”技术的嫁接。许多人的撇身捶、栽捶、指裆捶中拳的移动也是这种情况,都是应该纠正的。
武术里“拳从心出”的“心”不是指位于左胸腔内的“心脏”,而是指由小腹至喉头的体表胸腹正中线。这种“心”不是指“心脏”的现象在古今语言里都是普遍存在的。甚至如中医所谓的“心痛”往往是指胸腹正中的胃脘部的疼痛,并不是指“心脏疼痛”;真正的“心脏疼痛”则是被称为“真心痛”的。不仅如此,“拳从心出”的“拳”也不是单单指“拳”,而是作为“拳”、“掌”、“指”等的代表的。这种情况古今语言里也是存在的。比如“沉船侧畔千帆过”的“帆”是“船”的一部分,其实,“船”上还有船蓬、甲板、船舷与乘船的人等等,“帆”则是作为这些的代表了。
太极拳为什么要“拳从心出”?众所周知,最短的攻击路线是任何武术所追求的。因为攻击路线越短,越容易使得敌人措手不及、攻击越不容易遭到敌人的破坏。而当自己与敌人相对时,自己的胸腹正中线与敌人的连线无疑是最短的攻击路线了,因为再也没有更加短一点的攻击路线了。然而,对于武术攻击而言,力量尽量大是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根据力学与经验,移动肢体的重量越重与肢体移动的速度越快,力量就越大。一个人肢体的重量是无法在瞬间增加的,肢体移动的速度则是可以在瞬间提高的,那就是适当增长“助跑”距离。现代“长拳”类武术的“拳从腰出”显然主要就是为了适当增长“助跑”距离,从而使得速度能够瞬间增快。而“拳从心出”显然是没有“拳从腰出”这样适当长的“助跑”距离的。那么,太极拳的“拳从心出”岂不是攻击力量不及“拳从腰出”了吗?其实不然。为什么呢?因为太极拳与现代“长拳”类武术的力量发生方法是不同的。什么不同呢?现代“长拳”类武术使用的力量是人类与生俱来习惯使用的杠杆性的力量。这种力量的计算公式是移动肢体的重量×肢体移动的速度。以拳为例,发生的方法就是肩臂局部肌肉的紧张收缩引起的杠杆作用使得拳头发生运动。因此,这种力量发生的方法是需要有适当长的“助跑”距离来提高速度从而增强力量的。太极拳使用的力量则是自古以来的人类十分不习惯使用的传递性的力量。发生的方式是极度的“松”、“沉”使得全身的力量骤然向下。虽然这种力量的计算公式仍然是移动肢体的重量×肢体移动的速度,但这向下的有效重量显然大于横向移动的有效重量,而且向下的速度可以更快于横向移动的速度;力量作用于地面,必然就有同样的反作用力作用于人体,在同样“松”、“沉”与“撑”等的作用下,人体中就发生了这种力量的传递,这种力量甚至可以远大于肩臂局部肌肉的紧张收缩引起的杠杆性的力量,显然,这种力量是无需有“助跑”距离的。因此,这样的力量发生方式可以达到力量发生之前毫无先兆、力量发生之时没有迹象,因此,太极拳的发劲被称为“劲则无形”。也因此,太极拳的“拳从心出”也就不奇怪了。
如此说来,太极拳一定是“拳从心出”的了。然而,由于传承中的失真,另外又由于“外家拳”的技法容易被接受因而容易掺入太极拳的传承,现代太极拳里这种“拳从心出”正在被淡化、修改与抛弃。这种被淡化、修改与抛弃表现在哪里呢?应该是怎样的呢?略举数例列述于下:
(一)搂膝拗步
许多人的搂膝拗步,手掌都是直接从“肩外”直线推向前方敌人的。这条直线与自己的胸正中线与敌人的连线俯视看形成一个三角形的角了。然而,对搂膝拗步加以分析,可以知道搂膝拗步前推的掌显然是模拟手掌贴着敌人攻击落空的手臂滑动最后接触到敌人进行攻击的。因此,这手掌应该是由“肩外”随着身体的转动,经过“肩内耳旁”,手掌再随着身体的转动被完全被动地移到自己的鼻前,然后沿着自己的胸正中线与敌人的连线继续滑向敌人,最终发劲攻击的。俯视看,这手掌移动的轨迹从“肩外”至向敌人运动是一条圆心在侧前外方的弧线。这“手掌经过肩内耳旁”连国家套路名家的李德印先生在他的著作里也是强调的,然而,不少自称练传统套路的人居然没有这样的概念。而且,以掌攻击人从自己的肩外向前推,力量是难以发挥的,世界上哪有这样的攻击方法?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动作,是必须纠正的。
(二)单鞭
许多人单鞭的左手都是随着转身移到自己已经形成弓步之左脚的上方然后竖直、掌心斜对前方,就像是刮反手耳光。左手移动的轨迹俯视看是一条圆心在自己后方的弧线。而单鞭从其动态看应该是双手引带敌人的右手至侧方致其落空,然后用勾手加以牵制,同时向前以掌攻击。因此,左手的竖掌是应该在弓步的形成之前,至少使得左手略微有一段沿着自己的胸正中线与敌人连线之移动的。
(三)搬揽捶
许多人搬揽捶的捶拳都成为“拳从腰出”了。其实,这拳在“搬”后是应该位于自己的胸腹正中线之肚脐上方然后随着弓步的形成向前移动的。这种“拳从腰出”明显是“外家拳”技术的嫁接。许多人的撇身捶、栽捶、指裆捶中拳的移动也是这种情况,都是应该纠正的。
上一篇: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版,收藏慢慢看!
下一篇:
德君太极拳会馆夏天上课图集一(拳馆班)